贴心的人力服务管家
全国热线400-0159-520
小服人力
企业微信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武汉 沈阳 四川 重庆 浙江 江苏 天津 陕西 湖南 云南 厦门 青岛 河南 安徽 福建 苏州 山东 珠海 大连 江西 更多>>

你被薪酬“困”住了吗?

   日期:2019-01-27     浏览:562225    评论:0    
核心提示: 34岁、IT技术出身的林霄今年没有拿到年终奖。在2017年年初,他从一家房地产上市企业的部门管理岗位跳槽到一家跨行业经营的民


    34岁、IT技术出身的林霄今年没有拿到年终奖。在2017年年初,他从一家房地产上市企业的部门管理岗位跳槽到一家跨行业经营的民营企业任副总经理,薪水下调了20%。这与两年前他的上一次跳槽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他的薪资增长了150%。 
  “到了我这个年纪,薪酬不再是我最想追求的东西,我更想找一个能够成就自己的平台,在这家新的公司,我看到了未来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当涨薪成为难题时,林霄为自己做了一次新选择:放弃更高的薪酬激励,换取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的事业平台。 
  涨薪难已经不是个案。从2011年开始,所有行业的整体薪酬增幅就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一路下降,直到2017年,我们稍微看到了一丝经济回暖―2017年,国内GDP比上一年增长6.9%,这是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首次回升。消费市场复苏,房地产大型企业迎来了销售爆发的一年,即使是一直被视为不景气的能源化工行业,钢铁和煤炭也在这一年里迎来了价格上涨。 
  公司人的薪酬涨幅也有了些许好转。在中智2017年的薪酬调研里,大部分细分行业都维持着6%以上的薪酬增幅,其中,互联网、金融行业仍旧领跑涨幅,但增长势头已经有所收敛。告别了2010年之前那个持续高增长的时代,公司人的薪酬逐渐步入了理性增长,“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工成本已经相当高了。”人力资源咨询与外包服务公司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张卓磊说道。 
  在2017年,我们已经很难再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去定义全行业的薪酬涨幅。在这一年里,技术发展几乎贯穿了所有行业:新零售、无人驾驶、金融技术、远程医疗……为了适应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市场变化,企业开始把钱“用在刀刃上”:调整公司架构,裁减不必要的部门及工作人员,用节约下来的人力成本,到市场上以高薪招纳数字化和技术相关的人才。 
  这一策略使同行业、同企业中出现了薪水两极化的趋势―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人才成了最大的涨薪赢家,而不少处于传统岗位的中层员工则在涨薪和晋升上颇受挑战。“目前,行业不是壁垒,而知识成为了一个壁垒。人工智能、数字化、供应链人才成了市场上最受追捧的人才。”张卓磊说道。 
  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无论是行业还是人才需求,都在走向跨界。韦莱韬悦全球数据业务北亚区董事总经理许文宗看到,不管是发展势头强劲的互联网企业,还是面临转型的金融、零售企业,都在发展新型业务,招募来自不同行业的多元人才。你可以看到技术、咨询公司开始招纳广告人才,线上与线下的零售巨头相互挖墙脚……而那些没有更新知识技能的中层管理者则感到无所适从。 
  数据或许更直观一些。今年是我们发布《公司人薪酬大调查》的第10年,2350名公司人参与了此次调查,29%的职场人所在的公司在2017年因开设新业务而扩招,19.9%的公司人经历了企业架构调整与裁员,而对自己职业规划感到迷茫的人超过一半。 
  焦虑,不出意外地成了2017年职场公司人的关键词。 
  它不仅出现在薪酬涨不动的传统行业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焦虑程度最高的公司人来自传统物流、制造业,紧随其后的就是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它传递了一个信息,几乎没有人不焦虑:一部分焦虑来自于技术对岗位的替代,以及公司业务调整、削减成本带来的人事动荡;另一部分,即使是处于前沿领域的人,他们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学习速度赶不上变化而焦虑。 
  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是:即使经济回暖,薪酬水平也很难再恢复高速增长。“现在市场上,通过跳槽带来的薪资增长越来越有限了,前两年很多企业还能给到30%的涨幅,现在基本只有15%到20%。”当34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蒋薇恩计划在2017年跳槽时,她发现企业给出的薪酬增长已经不再那么诱人。“这个时候你就要去考虑那个平衡点―这15%的增长,值不值得让你跳槽?”蒋薇恩说。 
  这也是摆在公司人面前的新课题:薪酬不会一直涨,当涨幅不再那么诱人,公司人该如何规划职场的下一步?薪酬增长放缓可能会使公司人从对高薪的追捧中清醒过来,进而思考一份工作之于自己的真正意义。 
  林霄从来没有后悔去年年初的这次跳槽,薪酬下调、没有年终奖也并未成为他的困扰。 
  如今不少IT从业人员的薪酬涨薪也正在趋于理性。科锐国际市场研究中心负责人刘萌萌看到AI人才争夺战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多数大公司已经完成了对顶级人才的布局,平均薪资增幅在20%至30%之间。不过热门板块里像是算法工程师、数据挖掘这类稀缺岗位,涨幅依然可达50%,甚至更高。 
  “现在资本市场处于热度过后的理性期,能够融到C轮的创业公司正在减少,扩张过快的互联网公司开始缩减人员。”张卓磊说道。走向商业模式优化的互联网公司势必会经历一些调整,比如在2014年上市后连年亏损的途牛―为了优化运营效率和节约成本,它在12月裁减了早期急速扩张时大批招募的技术人员。 
  变化往往来得出其不意。对于林霄和其他互联网人来说,一个共同的担忧是,这个领域留给他们的反应时间正变得越来越短。在我们对于职场焦虑原因的调查中,38.8%的互�网人担忧“学习速度跟不上行业变化”,这种焦虑远高于其他行业。 
  林霄在这一年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共享单车、直播与短视频大战,乃至现在的答题赢奖潮。对管理着公司新产品的林霄而言,如果可以即时借势,就能达成更高的用户转化,“现在变化周期很快,你不跟上就是落后。”林霄必须对所有的新变化保持警惕。 
  “中年危机”在过去一年里成了IT互联网人讨论的热词。在2017年2月,华为传出“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的消息;到了年末,一位人到中年的中兴员工在被辞退、压低股权回购价格之后,选择从楼顶一跃而下。   “你得想透了才行。”林霄认为当职业晋升触到了天花板,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为未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做好铺垫,为此他愿意短暂牺牲一些固定薪酬收入。在工作中,他为处于盈亏平衡线的公司接下了大项目;在工作外,他注册了一家公司,拥有一群灵活的合作伙伴,偶尔承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和互联网一样经历着急剧变化的,还有快消零售业。根据怡安翰威特的数据,快消零售在2017年的平均薪酬涨幅为6.5%,恰好处于全国平均线上。在过去一年,尽管消费市场有所复苏,你还是可以看到不少快消零售品牌试图改变自身、理解年轻人―包括可口可乐、宝洁在内的老牌快消巨头都重新做了产品定位、改换包装或产品代言人;GUCCI、路易威登等奢侈品品牌也开始进军电商,在一拨拨营销中追逐高曝光,为的就是打开年轻市场。 
  在这个产品与营销策略的调整期,零售培训、电商经理成了快消领域最抢手的人,薪酬涨幅达20%。“要做到业务部门经理,传统快消销售得40多岁,市场营销得38岁,但新的电商、数字部门,34岁就能做到同级位置,而且薪酬在同个档次。”美世咨询的咨询总监张晓婷说道。她看到许多快消零售的岗位职责被重新设定―以前每个人的职责单一且垂直,但现在无论是做产品设计、销售还是客户服务,都需要懂品牌。 
  感到压力最大的是传统快消的中层管理者、研发和销售人员。“中高层享受了公司高速发展的红利,但现在面临很实在的压力:如何推翻自己和打破界限。他们不年轻了,却要去打年轻市场,研发的压力在于产品创新,销售面对的是渠道变化。”张晓婷说。 
  在这轮调整期,快消零售人的焦虑还来自于企业架构、工作方式的调整。比如,由于方便面和饮料的业绩惨淡,统一在过去一年里裁减了近4000名员工;联合利华则在2017年调整了研发产品的工作流程,从过往流水线的工作方式,改为临时组建项目小组。“包括华为倡导的‘以项目为中心’、海尔实施的‘人单合一’,本质上都是企业架构在变化,为的是激发一线活力,提高运营效率。”中智咨询调研中心总经理周晶说道。 
  架构调整势必会有牺牲者。在互联网领域,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仅仅拆分一年多,就迎来了大规模裁员;再看看2017年的乐视、滴滴出行―对互联网领域的基层员工而言,失去工作可能就在一夜之间。 
  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广告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蒋薇恩在去年就经历了国际4A广告公司的架构调整。2017年,她所在的广告公司没有给出薪酬“普涨”―冻薪带来的结果是,许多员工对自己在这家公司的职业发展产生质疑,纷纷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迫于广告客户预算削减和市场竞争压力,她所在的公司裁减了传统业务部门,把资源给了发展势头最好的电商、社交部门。 
  同时缩减的还有财务和人力管理预算。公司将人力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搬到用工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同时逐步用数据智能系统取代人工管理―她切实感受到了技术对人力资源岗位造成的威胁。 
  感受到技术威胁的不只有HR。对于制造业、物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岗位而言,技术替代岗位已经不再是“远忧”―2017年6月,京东的配送机器人完成了第一单配送,智慧物流无疑是未来的趋势。 
  金融领域的交易员也开始担心被技术所取代。“过去大家到星展银行的海外总部,一定会参观那个宽敞、坐满交易员的大厅。但现在交易员几乎都被撤掉,只留下中间很少的席位,做核心交易控制。”韦莱韬悦中国区全球数据业务总经理周琼惠说道。她认为招商银行的AI智能投资产品“摩羯智投”也许就是AI取代基金经理的雏形,“虽然2017年它的投资成绩没有那么好,但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断优化。” 
  面临技术对岗位的冲击,出国进修、职业转型也许是一个方法。蒋薇恩看到一位月薪4万元的财务共享管理人员在这次调整中失去工作,同时因为其他大型公司的财务共享管理岗位也在外迁、走向智能化,这位职业前景暗淡的公司人最终选择去读MBA,打算彻底做一次职业转型。 
  在学习进修之外,跳槽目前仍是多数公司人寻求晋升与涨薪的主要途径。在这轮人事动荡中,蒋薇恩决定跳槽,并拿到了另一家奢侈品公司的offer,却在对方给出的15%的涨薪幅度前踌躇不定―这个涨幅似乎不再那么诱人,考虑到跳槽以后的新环境、新老板、新的适应期与晋升期,加上她刚刚成为母亲,她突然觉得,在某些时刻,也许“求稳也很重要”。 
  冻薪、架构调整往往会向职场人释放“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的信号。在我们的调查里,对行业发展状况最为悲观的公司人来自通讯业、影视文化及娱乐行业,以及能源化工行业;而认为自己身处下行行业的公司人,焦虑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 
  企业调整与裁员并不是毫无征兆。“公司在调整人员配置之前,可能会上一个新系统、接一个新项目,每一个新战略背后都有意义,它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你要去评估它可能对自己事业产生的影响。”蒋薇恩回想起公司去年年初更新系统其实就是为了简化流程和节约人力,“但公司不会告诉你,它更新系统是为了取代你。” 
  在变化的环境里,公司人需要时刻保有危机感。在通用做职能类工作的陈蕊看到公司今年用“末位淘汰制”裁掉了后台支持部门约40%的人员,但她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她早早从公司财报、华尔街指数上了解到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尽管公司仍与大多数外企一样维持着每年6%左右的涨薪幅度,她还是决定寻找跳槽机会。 
  “职能部门很容易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所以当这个行业已经处于下行阶段时,一定要尽快离开。”陈蕊说道。但跳槽也并不是一味奔着高薪而去―她看到身边在阿里巴巴、腾讯的朋友拿着诱人的年薪,但为了刚刚组建的家庭,她还是放弃把这类施行996工作制(早9点至晚9点,一周6天)的公司作为跳槽目标。 
  无论看重薪水、晋升还是其他因素,跳槽归根到底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在我们的调查中,35.8%的公司人都在过去一年因工作与生活失衡而感到焦虑。当薪酬不再高速增长时,公司人也会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个人需求上。这种特征在90后身上更为明显,“现在的90后更看重工作体验,以及工作生活的平衡,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契机下,外企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未必是最佳选择,国有企业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上升。”张卓磊说道。 
  最终陈蕊把跳槽目标选在了药企这类利润较高的外资行业。但事实上,如今的外企正在褪去它原有的光环,在调薪上趋于平稳。“一些领先的民营企业,如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更加注重长期激励,比如利用股权、限制性股票等工具激励和留用员工;而外资企业受制于总部政策,很难在这类长期激励上施展拳脚。”张卓磊说道。 
  在我们的调查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以往被视为拿着“铁饭碗”的国企人,如今的焦虑程度已经赶上了民企人―26.1%的国企人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特别焦虑”,与民企人的比例相当。中智报告显示今年国有企业离职率有明显上升,而中智咨询调研中心总经理周晶看到国企离职者多为工作5年以上的、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成员。 
  国有企业在今年经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重组合并,还推出“职业经理人”制度,以贴近市场的薪酬标准来招募市场化人才。一部分国企人的焦虑源于竞争加剧、业绩压力增加;另一部分焦虑则在于所处岗位可能消失。 
  “热力公司,五大电力集团的工资,都在下降。”35岁、在中材节能股份里做项目经理兼高级工程师的王力透露,他的工资已经连续2年下滑,目前的年薪停留在25万元。“化工的黄金期过去了,原来一年做五六十个项目,现在一年只有二十个项目。”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瓶颈会在2至3年后出现―再过3年,公司投资的一批项目将会到期,而行业里将几乎没有新增项目,届时公司的营业收入将大幅下降。 
  他看着身边的外地同事纷纷离职―降薪与房价上涨使他们无法负担在北京、天津的生活成本。但他仍没有想过跳槽,“从毕业开始就在国企工作,我是和国企共同成长发展起来的,所有知识都是在这里学的,还是有感情的。而且我既然掌握着技术,之后到哪儿都一样。”在2017年,他从能源领域跨行到冶金领域,挑战了一个燃油燃气的新项目,并学习了新的制图技术。即使是在一个下行行业,他也需要找到个人存在的�r值感。 
  无论在风口行业,还是走下坡的行业,持续为自己充电也许是解决焦虑的办法之一。在我们的调查中,44.85%的公司人在过去一年中曾因“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提升”而感到焦虑,同时45.62%的职场人试图通过“自我投资,学习或进修”来改变薪酬不涨的局面。在领英的《中国职场人教育投资消费洞察报告》里,当公司人选择教育项目时,他们往往更看重职业生涯的自我提升,比如专业技能以及个人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才是薪酬提升。 
  “个人价值实现最重要,晋升空间第二,薪酬排最后,”这是蒋薇恩的观点,“如果老板、公司平台、工作本身都有一点点不能让你完全满意的地方,最后薪水就会作为让你下决心的筹码。”她在职业规划中预期的健康薪酬增长是:每年增长10%,每2至3年有一次升职,升职时薪水上涨20至30%左右,“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 
  但显然,如今要获得这么快速、稳定的薪酬增长似乎越来越难。如果说薪酬是焦虑的结果,那么公司人的危机感更大程度地来自快速变化的市场与企业环境,以及技术对岗位职能的和颠覆。我们看到,即使薪酬在2017年短暂复苏,这仍是动荡的一年―受到技术影响的各个行业并没有停止转型或探索的脚步,而这些都对公司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便在那些发展较好的行业里,危机感仍然存在。在2017年行情颇好的房地产行业,一位碧桂园的项目经理获得了30%的薪酬增长,拿到了6个月的年终奖,但这一年他几乎没怎么得到休息。“这种大年,四五年能遇到一次就不错了。现在竞争很激烈,上层政策制定者也总会有一些新想法和思路,你要是有一丝懈怠,很容易就被别人赶上。”他希望在这个高速成长的公司里,抓住行业发展机会,利用好平台多学点本事。 
  “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比如之前,你积累的知识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适用;但现在,你得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为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也在不停变化。”张卓磊说。 
  保持危机感,或许是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浙江省人社网
浙江省咨询委员会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商务厅
浙江省安监局
浙江省卫计委
浙江省府办公厅
浙江省政务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
宁波市人民政府
浙江政务服务网
宁波人社网
浙江省继续教育网
浙江省公务员局
浙江省医保中心
浙江就业
浙江海外人才网
浙江劳动人事仲裁网
Copyright © 2016-2020 浙江普来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xiaofuline
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6029741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03879号
微信公众号
小服在线
全国客服咨询热线:400-0159-520
地址:浙江省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成海路商务中心1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