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工作只看薪水,也容易出问题。
我有个朋友糖糖是个典型案例。去年1年,她的收入翻了3倍,看着是挺美的。但最近一天夜里,她却在微信里找我,各种发愁。
我给她算了3笔账,发现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工资单背后的这几个陷阱。

工资=时薪
她是个挺有天分的新媒体运营,大学刚毕业就在一个百万级粉丝的大号里做编辑。
除了起点高,她自身也很努力,在产出了几篇高质量的10w+爆文后,就有猎头找上门来。
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条件也是很诱人:月薪翻倍,但需要接受「996弹性工作制」。
高工资谁不喜欢?当时的她毫不犹豫地跳了。可跳槽之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了。
首先,问题就出在了工作时间上,996意味着工作时间变成每周日到周一的早9点到晚9点。

单纯按时间来算,糖糖每月的工时都比以前多了130多个小时。
如果再把8小时以外的加班时间和周日的工时,按2倍来计算,就会发现跳槽后的糖糖,单位时薪比原来低了10元!
8000/(8×22)=45.45元/小时
16000/(8×22×2+12×4×2)=35.71元/小时
虽说不能只看时薪,但从时薪角度重新评估,却是有意义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看工资时,会犯的第一个错误:拿月薪或者年薪来衡量工作的价值。
但其实,一来,时薪更可以反映职场价值的核心;
二来,时间本身是“无差别”的,你花了更多时间工作,其他方面的时间,就得减少。

工资=收入-代价
除了工作时长翻倍之外,另一个让糖糖难以负荷的,就在于私人时间大幅减少。
原本一周双休的她,每周末还会给自己安排个约会,一周3次到健身房报个到之类的。
自从换了新工作,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一周唯一的休息日,不睡到中午12点不罢休。
想想每周工作强度那么高,周末补个觉不为过,但也让一觉醒来的糖糖发现,每周属于私人的时间所剩无几。
健身、约会全都泡汤了,社交圈也小了不少。生活的节奏全乱了,她甚至会通过一些额外的购物和暴饮暴食,来减压。

同时,因为一周6天的工作强度,她始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工作的精力和劲头也明显不足。
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时间的加班,换来的是对私人时间和精力的透支。
效率低了,生活质量也低了,又要找更多业余时间补回来…恶性循环。
很多人都喜欢聊,时间管理。但我觉得,精力管理,更有价值。
就拿糖糖来说,虽然工资高了,但精神状态下降、更高的消费、生活折损、健康打折……这些损失,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工资=收入×可持续时间
在综合考虑了时薪和个人精力的问题后,糖糖开始寻找第二次跳槽机会。
这一次,她选择了一家风口浪尖的公司,区块链公司,当时这个行业正处在上升期,糖糖的薪资也因此到了税后近3万的高度。
而且,相比于前一家公司,这家虽然偶尔也需要加班,但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是有保障的。
时薪高了,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回来了,糖糖也该心定了。却不想,工作还没满6个月,公司就倒闭了。

当初糖糖选择区块链行业,也不过是看中薪水高,又是风口,但其实对背后的商业逻辑并不了解。
也碰巧,区块链这行业,起得快落得也快,大多数公司生意还没做起来,资金链先断了。
糖糖也成了这其中的受害者,高薪没拿几个月,又打了水漂。
说到底,工作这事,不是一次性的买卖,不能只看薪水的高低,背后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
收入×可持续时间,才是我们最终能从一份工作中获益的全部实际资产。
可持续的判断,一看行业本身,未来1年、5年甚至更久,是不是有发展潜力。朝阳行业、成熟行业、投机方向…差别都很大的;
二看自己的能力积累,别把平台当本事。你的工作,能深挖多少?未来这个能力,能不能迁移到更多工作中?都值得思考。
好在糖糖还算年轻,摔跤了,爬起来继续跑就行了。现在她也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优势,踏踏实实看工作机会。